细脆蛇

Ophisaurus gracilis   Gray
   

  23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体细长,形似蛇。无四肢。尾长超过头体长的2倍。鼻鳞与前额鳞间有3枚小鳞;体侧有纵沟,两纵沟间背鳞14-16行。
形态体型似蛇,略呈圆筒形,全长11♂♂427 (123 + 304 ) -578 (168410) mm。15♀♀278 (186+192) -420 (155+365) mm。无四肢,但有肢带的残迹。体两侧由颈后至肛侧有纵沟一条。头长大于头宽;眼径较小,略等于吻长之半,鼻鳞圆形,与单数的前额鳞之间有3枚小鳞片;鼻孔与耳孔略等长。头背最大的鳞片为额鳞,长为宽1.5倍,其宽大于前额鳞,上唇鳞9-13枚,多为10枚,下唇鳞8-11枚,多为8枚;颏鳞三角形,后颏鳞近菱形。体侧纵沟间背鳞14-16行,中央10-12行鳞片较大而起棱,棱钝且前后相连续成纵脊,与体侧纵沟长度相当的背鳞85-94枚,平均88.9枚;腹鳞光滑,两侧纵沟间腹鳞10行。尾脆易断,略扁平,尾长为头体长2倍以上;全部尾鳞均起棱,而尾背鳞棱强于尾腹鳞棱。
体背浅棕色或暗褐色。体前段有10-20多条天蓝色或蓝色窄横纹,有的排列较为规则,有的成为不规则的散点斑;背正中色较深,体两侧色较浅;在体侧纵沟上方有半枚到一枚鳞片宽的深色纵纹,自颈后至尾端,此纵纹后段比前段清晰。幼体背面色较浅,有深色的分散斑点,体两侧的深色纵纹比成体更为明显。腹面浅黄色或黄灰色,有的浅灰白色,有的则呈黄白色,但全部无斑纹。
半阴茎末端浅分叉。
查看标本 广西:1♀(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)。贵州:9♂♂11♀♀21J(标本保存于遵义医学院)。云南:1 ♂2♂♂1J(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)。西藏:1♂1♀(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)。

大小

体型似蛇,略呈圆筒形,全长11♂♂427 (123 + 304 ) -578 (168410) mm。15♀♀278 (186+192) -420 (155+365) mm。

生物学

生活在海拔1000m左右的山坡干旱地,多栖息在石块下或树根及倒状枯树下的缝穴中。白天常隐藏于树下石块堆中,夜间外出觅食,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。在贵州安龙曾在白天发现蜷于玉米茎秆下部。西藏的标本于中午在路边浅洼中采获。尾易断,但能再生。主食昆虫。7-8月间产卵,每窝卵4-7枚,5月间在云南陇川所采获的雌体怀卵数7枚。
剖检1963年8月2日采自贵州安龙县的一雌体,体全长(149+318) mm,其左侧卵巢有卵6枚,右侧8枚,较绿豆稍小。

生境信息

多栖息在石块下或树根及倒状枯树下的缝穴中。白天常隐藏于树下石块堆中,夜间外出觅食,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。在贵州安龙曾在白天发现蜷于玉米茎秆下部。西藏的标本于中午在路边浅洼中采获。尾易断,但能再生。主食昆虫。

繁殖特征

7-8月间产卵,每窝卵4-7枚,5月间在云南陇川所采获的雌体怀卵数7枚。

国内分布

广西(瑶山)、四川、贵州(安龙、罗甸、兴义)、云南(景东、西双版纳、腾冲、陇川)、西藏(墨脱)。

经济意义

可入药,治跌打损伤与接骨,效果较好,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可解众毒,止泄泻,除邪热,愈久痢。贵州雷公山方祥乡兽医吴光明介绍,脆蛇配方水老鼠,可以治猪瘟。

经济用途

可入药,治跌打损伤与接骨,效果较好,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可解众毒,止泄泻,除邪热,愈久痢。贵州雷公山方祥乡兽医吴光明介绍,脆蛇配方水老鼠,可以治猪瘟。